911制品厂麻花

一汽-大众3000万辆里程碑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

发布时间:2025-10-18 来源:一汽大众

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,融合了传统汽车升级、新能源汽车发展、未来产业培育的叁重特征,承担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使命,更肩负着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、服务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使命。

此时,一汽-大众即将实现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,成为国内首家产销迈过3000万辆门槛的乘用车公司。从1991年首台捷达下线,到如今3000万辆里程碑,这是一汽-大众深耕的34年,是中国汽车产业伴随国家发展壮大的34年,是国家战略在产业领域落地生根的34年,更是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、产业转型升级、绿色发展战略落地的生动实践。

锚定高水平对外开放:打造中德合作标杆

一汽-大众自1991年成立以来,始终以中德务实合作为核心,从最初的“引进来”单一车型、单一工厂,到如今构建大众、奥迪、捷达3大品牌矩阵、覆盖全主流细分市场,再到将全球先进的康采恩制造体系、奥迪特质量评审体系、础颁人才选拔体系本土化落地,不仅实现了自身从“规模扩张”到“质量引领”的跨越,更开拓了“合资而不依赖、引进更重创新”的实践,为汽车产业现代化进行了“技术桥梁”与“管理范式”层面的探索。

34年来,一汽-大众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超5.5万亿元、贡献税收超7300亿元、带动上下游超50万个就业岗位,年销量超160万辆;其“从商品引入到本土化研发、从市场开拓到服务升级”的全链路能力,更打破了外资合作的“技术壁垒”,证明了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是“被动承接”,而是“主动融合、自主赋能”的过程,推动汽车产业正实现从低端制造向高端“智”造的跨越。

绿色转型为要:以全链路减碳实现绿色发展蝶变

一汽-大众以“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体系”与“五地六厂”战略布局,将公司发展主动响应国家战略,以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管理体系推动产业低碳变革,从生产到物流、从设计到交付,将绿色理念融入每一个环节。

在绿色生产领域,一汽-大众率先与宝钢合作,量产使用绿色低碳汽车板,并开展车身轻量化、材料低碳化与创新工艺设计,为实现2030年碳排放较当前降低30%的目标奠定基础。在能源结构优化与减排投入上,一汽-大众自建光伏与风电项目年发电量达1.6亿度,迭加每年外购的4亿度清洁电力,清洁电力使用比例已提升至51%,年降碳量30万吨;过去叁年,公司在节能减排技术升级上累计投入超8亿元,万元产值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41%,实现环境影响事故为零的优异成绩。

截至目前,一汽-大众五大基地已全面建成“无废工厂”,其中包含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、3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公司、2家近零碳工厂与1家笔础厂2060碳中和认证公司,成为行业绿色生产的标杆。

这些数据背后,是公司对国家“双碳”战略的主动响应,更构建了“生产减碳、能源低碳、物流降碳”的全链路绿色模式:从车身轻量化技术到循环包装推广,从自建光伏风电到带动上下游协同减碳,其实践不仅让“无废工厂”“近零碳制造”从概念变为现实,更为汽车行业提供了“可量化、可落地”的低碳转型路径。

在区域协调领域,一汽-大众“长春、成都、佛山、青岛、天津”的布局,绝非简单的产能扩张,每一个基地落地,都带动当地制造业升级与零部件产业链集聚,形成“一地建厂、全域赋能”的协同效应。

顺应对外开放潮流:以“质造”与“出海”交出靓丽答卷

一汽-大众的3000万辆里程碑,其对内以技术品质筑牢“质量长城”,对外以本土化能力拓展海外市场。

一汽-大众首批出口中东的迈腾、速腾,从项目洽谈到交付仅用数月,更针对海外气候、路况完成适应性开发,搭建全流程出海保障体系……一汽-大众已明确将海外事业作为重要增长极,致力于成为“中国汽车合资品牌出口领先者”。一汽-大众的海外事业突破,既是对国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响应,也是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深入落实,同时对中德双方股东拓展全球布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。

一汽-大众即将实现3000万辆整车下线,成为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升级的缩影。未来,随着一汽-大众持续深耕电动化智能化转型、绿色发展与海外布局,一汽-大众将继续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中持续发力,为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。

转载声明: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